在鄉村振興工地上,此起彼伏的機械轟鳴聲打破了田園的寧靜。48 歲的王先生駕駛著小松 PC200LC-11M0 挖掘機,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灌溉水渠清淤和田間道路硬化作業。眼前縱橫交錯的田壟間,黏土與砂石混雜的復雜地質,成為檢驗設備性能的天然考場。“這種黏重土質最考驗設備的勁兒,沒兩把刷子根本啃不下來。” 這位有著 20 年挖機操作經驗的老師傅,眼神里滿是對 “老伙計” 的篤定。
時間撥回到 2004 年,剛踏入工程機械行業的王先生,在濱海新區的港口建設項目上第一次與小松挖掘機結緣。從最初的小松 - 6 型,到后來的 - 7、-8 系列,他見證了這個品牌在中國基建浪潮中的迭代升級。兩年前,他毅然購入小松 PC200LC-11M0,開啟了從職業機手到工程承包商的轉型之路。
“以前開 - 6 型,每天 8 小時最多完成 80 車次土方作業,現在用 PC200LC-11M0,同樣工時能輕松突破 120 車次。” 王先生擦拭著操作臺上的儀表盤感慨道,“尤其是在津郊這種需要頻繁切換作業場景的項目,這臺設備的智能匹配系統特別給力,挖渠、修路、裝卸一氣呵成。” 最讓這位精打細算的天津漢子驚喜的,是設備超乎預期的油耗表現。“誰能想到六缸機比四缸還省油?” 他翻出手機里的康查士系統數據,“在田間作業這種中等負荷工況下,油耗穩定在 9.5L / 小時左右,比之前用的 PC200-8M0 節省近 8%。省下的可都是真金白銀!”
作為工程隊的 “當家人”,王建國總結出一套獨具天津特色的省油 “津門秘籍”:“就跟咱天津人做菜講究火候一樣,挖機操作也得拿捏分寸。土方裝車用 P 模式沖勁兒足,平整路面就切 E 模式,油門控制在 3 - 4 格,再配合預判式操作,油耗自然降下來。”
在設備養護上,王先生更是傳承了天津人 “過日子” 的精細勁兒。每天收工后,他都會仔細檢查設備關鍵部位,邊給履帶打黃油邊念叨:“設備就跟咱家里物件兒似的,你對它用心,它才不會掉鏈子。” 讓他倍感安心的是小松的售后服務:“上個月暴雨天設備突然報警,售后團隊頂著大雨從市區趕來,三個小時就解決問題,比咱天津人辦事還痛快!” 他還特別強調堅持使用原廠配件:“就像煎餅果子必須用綠豆面,挖機就得配原廠件,看著成本高,長遠算下來省心又省錢。”
從渤海之濱的港口建設,到津郊鄉村的振興藍圖,王先生的 20 年從業路,串聯起天津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雙重變奏。夕陽西下,煥然一新的灌溉水渠蜿蜒于沃野之間,小松 PC200LC-11M0 的黃色機身在晚霞映照下熠熠生輝,仿佛一幅新時代的 “津郊耕織圖”,正由這些與鋼鐵機械并肩作戰的建設者們,一筆一畫勾勒出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