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江日報:楊馳升返鄉筑夢,帶鄉親們在家門口打造“桃花源”

2025-05-27 16:19 恒日集團

5月26日,北京恒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、北京武漢企業商會會長、武漢陽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馳升榮登長江日報頭版《楚材聚漢 共建支點》欄目開欄報道。62歲的楊馳升會長以1.5億真金白銀反哺故土,用12年光陰將江夏海洋村打造成"中國美麗休閑鄉村"國家級榮譽!



圖片



圖片





01



開欄的話


為深入貫徹省委、省政府關于大規模推進以鄉情為紐帶的返鄉創業決策部署,落實市委、市政府“楚材聚漢 共建支點”工作要求,武漢市正加快完善創新帶動創業、創業帶動就業的“雙創雙帶”機制,全力打造返鄉創業沃土,涌現出一批返鄉創業、創新發展的典型。今日起,武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長江日報聯合推出《楚材聚漢 共建支點》專欄。


專欄聚焦創新創業的大學生和返鄉創業的企業家、實踐者,反映他們在武漢持續奮斗、大展身手,事業旺、產業興的故事。讓我們共同見證武漢以全鏈條政策為支撐,以城鄉發展為藍圖,譜寫人才回流、產業升級、城鄉共榮的生動篇章,為武漢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、走在前列注入強勁動能。


長江日報記者劉睿徹 通訊員武仁軒


“返鄉創業的春天到了,現在是最好的時期。”62歲的楊馳升說。截至目前,楊馳升在江夏區湖泗街道海洋村的投資已達1.5億元。



楊馳升


楊馳升雨后查看現代農業種養基地。長江日報記者劉睿徹 攝


今年以來,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返鄉創業工作,先后出臺推進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工作行動方案,密集發布多項返鄉創業激勵政策,讓楊馳升備受鼓舞。他加大投資,一年的投入有望超過過去十幾年的總和。新的溫泉酒店、康養社區將于今年動工建設,預計投資總額將達2億元。


初夏時節,海洋村紅墻黛瓦、翠竹掩映、花木扶疏、雞犬相聞,鄉土民房和精致民宿和諧統一,“村巴克”里彌漫著咖啡的芳香,絡繹不絕的游客徜徉在鄉村綠道上;孩子們在田野里撒歡,摘番茄、撿雞蛋、喂小羊……長江日報記者在這里做了一次深呼吸,空氣清新得像把肺洗過一樣,傳統與現代交織中,仿佛進入《桃花源記》中描述的場景。




02



路走對了

召喚合伙人共筑振興夢

近年來,海洋村的發展駛上快車道,獲得“中國美麗休閑鄉村”國家級榮譽稱號。村里不斷完善鄉村文旅綜合體建設,打造了鄉村民宿、有機開心農場、親子樂園、生態綠道等配套場所;同時推進農業產業升級,建設多家百畝現代農業種養基地。


特別是今年以來,在返鄉創業政策支持下,楊馳升振奮不已。“路走對了,發展會越來越好。”



楊馳升


返鄉創業,楊馳升還有更大的規劃。長江日報記者劉睿徹 攝


除穩步推進海洋村11個灣“美麗鄉村”整體建設外,楊馳升還有更大的規劃——攜手周邊6個村協同發展,計劃到2027年使海洋村成為中國鄉村全面振興和共同富裕的示范村。


“希望更多人一起致力鄉村振興事業”,楊馳升推出“鄉村振興合伙人計劃”,招募百名志同道合者共建高端康養產業鏈。


“他哪怕自己虧了,也不會讓鄉親們的利益損失一分。”海洋村黨支部書記鄭健介紹,楊馳升一年中有半年時間住在村里,碰到有困難的村民總是解囊相助。他設立“陽森鄉村振興關愛基金”,資助困境學生,獎勵考入重點高中、大學的學生,鼓勵他們學有所成、回鄉建設。


站在村口古樹下,楊馳升望著嬉鬧的孩童和拍照的游客,眼角泛起淚光。40多年前,鄉親們在這里含淚送他走出山溝;40多年后的今天,他用赤子之心把鄉情化作振興“密碼”,將故土耕成“桃花源”。




03



青山作證

綠色低能耗建起新民宿


“看到家鄉還是那么落后,我的心里像被針扎了一樣。”時間回到2010年,47歲的楊馳升事業有成,從北京回到家鄉,站在雜草叢生的土路上,心里一陣難受。


那時,他已是北京恒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,是中國工程機械代理商行業的領軍人物。


然而,彼時的海洋村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,青壯年紛紛外出,只剩老人留守家中。楊馳升永遠忘不了,作為海洋村第一個大學生,他上大學前村里放了3天電影;送行時,鄉親們往他的包里塞雞蛋。


“該回來為家鄉做點事了。”楊馳升在村里多方考察,下定了決心。2011年,他成立武漢陽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,把精力和投資的重點放在鄉村。


“前3年,項目基本失敗了。由于交通不便,物流是最大的難題。”楊馳升告訴記者,種有機蔬菜,因物流成本高而虧損百萬元;改種水果,還是因為交通問題爛在了地里……


2017年,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。楊馳升對海洋村的發展有了更成熟的思路:“村里竹林環繞,風景優美,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,生態環境非常好。綠水青山的‘顏值’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。”


楊馳升聘請專業設計團隊做項目整體設計,租賃村民荒廢的宅基地,陸續興建12棟民宿、1棟2200平方米的綜合接待中心,按“健康、舒適、低碳”設計理念發展民宿旅游。



武漢陽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


竹林掩映下的民宿。通訊員供圖


為留住鄉風鄉韻,楊馳升立下規矩:不拆房蓋高樓,不毀一片樹林,改造必須“修舊如舊”。


推土機開進村里,讓村民們想不到的是,老屋的石門舊墻、老藤枯井都被保留了下來,還是紅磚灰瓦房。新民宿顏值更高、更實用了。


記者看到,民宿外觀樸實,推門而入卻別有洞天——溫度舒適,木制家具簡約而富有美感,剛采摘的梔子花散發著自然香氣,窗外滿眼綠意,耳邊鳥叫蟲鳴。


“這樣的改造比拆了重建更費錢、費工。”海洋村民宿負責人楊文俊介紹,民宿采用綠色低能耗理念打造,3層夾壁冬暖夏涼,地源熱泵和新風系統讓室內恒溫、恒濕,能耗降低70%。




04



鄉情生金

共富賬本寫滿鄉親笑顏


楊馳升說:“發展農業的回報周期長,不能只盯著眼前。”


據了解,楊馳升在海洋村的投資目前累計已達1.5億元,僅聘請專業設計團隊的費用就高達2000多萬元。


面對“何時盈利”的追問,楊馳升翻開“特殊賬本”:村民打工收入累計2000萬元;為村民增加土地房屋租賃收入1800萬元;依托民房改建,為村民增加3000萬元房屋資產收益……他說:“鄉親們的笑臉就是我的盈利。”


今年60歲的陳細心身著制服,利落地收拾著民宿餐桌上的碗筷。她是本村人,在民宿當洗碗工,干了快5年。“一年收入3萬多元,還能兼顧地里的活,以前想都不敢想能過上這樣的日子。”


楊和平今年63歲,原本在外做木工活,2019年回村,趕上村里發展旅游產業,就養起了土雞、土鴨,定點供應給民宿。“我在家門口做事,收入一點不比在外打工少,還不用操心。”


年輕人也回來了。1994年出生的夏杰帶著南美洲對蝦淡水養殖技術回到家鄉海洋村,注冊成立合作社,每年養殖收入達數十萬元。海洋村的發展潛力和產業前景讓夏杰堅定了在這里持續發展的信心。


“這里改變了我對農村的刻板印象。”95后姑娘張盟大學畢業后當過一段時間“北漂”,因工作關系來過海洋村幾次。受楊馳升建設家鄉的情懷感染,她加入武漢陽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,現在已經成長為公司大客戶部經理。


如今,海洋村年均接待游客8萬人次,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7000元躍至3萬元,村集體年收入由不足3萬元增加到36萬元。



孩子們來海洋村體驗插秧


孩子們來海洋村體驗插秧。通訊員供圖


目前,武漢陽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已帶動逾1000人次就業。除了公司提供的崗位外,還帶動當地文旅、農業、基建等產業快速發展,讓當地一半以上常住人口在家門口就業。




05



評   論

天寬地闊創未來


返鄉創業帶來百業興旺。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,楊馳升返鄉創業,在家門口打造“桃花源”,讓傳統與現代共生、生態與財富同享。他的舉動更讓人們看見,在返鄉創業的賽道上,每一位深藏桑梓情懷的追夢者都能在這個舞臺上發光發熱、筑夢圓夢。



圖片


海洋村荷塘內步道蜿蜒。 通訊員供圖


當下,武漢正在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外出人員返鄉創業,更多的楊馳升們將涌現在武漢大地上。


年輕人是創新創業的主力,外出人員是反哺家鄉的歸雁。武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一方面為大學生搭建創業搖籃:從崗位開發到項目孵化,從引才網絡到服務體系,全鏈條助力青春夢想在城市“開花”;一方面為返鄉創業締結歸鄉紐帶:送崗進村縮短就業距離,“跟蹤陪跑”護航創業企業,讓返鄉創業者飽含鄉情、興業致富。


如今,一批批外出能人回漢興業,一個個返鄉創業園區積極建設,一個個返鄉創業項目簽約落地……人才回流、產業升級、鄉村煥新,武漢都市鄉村新圖景大幕展開、精彩紛呈。


多少磨礪,多少故事,多少果實。武漢是能干事、能成事的地方,舞臺無比廣闊。可以預見,武漢大地上的創新潮、返鄉熱還會繼續升溫、持續加力,還會有更多驚喜層出不窮。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德化县| 满洲里市| 西贡区| 军事| 石景山区| 广饶县| 剑阁县| 郎溪县| 资讯| 昂仁县| 通海县| 巴塘县| 开封市| 汨罗市| 嘉黎县| 重庆市| 金平| 连南| 襄垣县| 庄浪县| 英山县| 通城县| 鄂温| 鱼台县| 洛隆县| 环江| 惠来县| 建瓯市| 神木县| 桐城市| 楚雄市| 兴安盟| 达孜县| 壶关县| 宁国市| 遵化市| 两当县| 镇坪县| 赞皇县| 安溪县| 六枝特区|